求梁曾《木兰花慢 西湖送春》的鉴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53:52
原词: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人生能几欢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烟树渺吟怀。弃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好的话加30分

作者资料:

梁曾(1242-1322),字贡父,燕(今为河北省)人。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中统(忽必烈年号)四年(1263)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累官淮安路总管,两使安南。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时为集贤殿侍讲学士,国有大政,必与商议。晚年寓居淮南,闭门不通宾客,日以书史自娱。有《西湖送春词》,传诵一时。
这是首表达伤春情绪的词,起句“问花”问的就不凡。问花为谁开?亦即欲探索春光衰荣的真谛,自然这是一个千古解不开的难题,所以“花不语”。作者就这样隐入伤春的迷雾之中。春光和鲜花是分不开的,春光的流失就是花的凋残,所以作者又细细计算春光的流失情况,结果发现落花一半落入污浊的泥土,一半跟随无情的流水。春光流失殆尽,春(花)的结局令人凄楚。由此作者的伤春情绪又深了一层。作者想强作欢笑,劝慰同伴:人生几何,且及时行乐。并提出:酒要慢慢饮,以珍重这次相逢,共同贪图这春光逝去前的最后美好时刻。接着作者又进一步开脱自己和同伴:天做幕,地做席,浑浑噩噩,千古以来的人世变化即是如此,今年这个“翠绕珠围”的春天的流逝,只不过是最新的一次变幻而已,开脱中仍饱含无可奈何的伤春情绪,感情表达得细腻而步步深入,颇有层次。
下阕开始,作者即回首往事。由于感伤,豪结的楼阁也显得暗淡无光。“渺”指烟树浩渺,写回首时的视野,也写思绪的苍茫。为挣脱这种令人难耐的愁苦,作者再次想到了酒,欲借酒醉留春,自然这也是办不到的,酒醉中春光依然无情地归去了。一场突兀而来的风雨惊醒作者的好梦,梦醒后惊见燕子衔着凋残的春光归来,春光自然又流逝了几分。伤春情绪浓郁沉厚,意在言外。
下阕须注意的几点是:前面的“斜日”和后面的“风雨”呼应,说明是急骤之雨、突来之雨,而不是连绵阴雨,更不是润物细雨。前面的“半帘”,半卷之帘和后面的燕子飞来,也是衔接皮凑的,帘不卷则燕子飞不回屋。燕子“衔春”,即燕子“衔泥”,初春它给人以报春、迎春的喜悦;暮春春光凋零,人们就责怪它把春光叨残了。这些地方都是应该仔细鉴赏的。
另外,这首词处处伤春,处处也紧扣“西湖送春”的题目。“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是送春,“尊酒莫相催”是送春,“一醉留春”更是送春。诗文须切题,这方面的技巧也是应该注意的。

借词喻人:

看金庸的《神雕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