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至今称谓及交往礼仪的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12:38:58

中国社会的称谓在近一百年中变化很大。在清末社会中,人们对有身份的男人称老爷、先生、大人;对其家的女人尊称夫人、太太、小姐。一般平民百姓之间的称谓就是大伯、大叔、大嫂、后生、姑娘——即将对家人称呼社会化,显示了中国这个儒教伦理社会特有的浓厚色彩。 民国后,除以上称谓依然延续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称谓,如:女士、长官、同志、同学等等。在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称谓中,尤以“同志”革命色彩最强。当时孙中山倡导国共合作,两党革命志士均以“同志”相称,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在这么称呼全党。国共绝裂后,这“同志”的称呼共产党继承下来了,先是在党内,后发扬光大到解放区,什么老爷、先生、太太、小组、女士这些有旧社会等级色彩的旧称呼全部作废,全以“同志”代之,那时叫同志亲啊!意味着相互间是信仰统一、同战壕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兄弟。一声“同志”可以让白色恐怖和硝烟弥漫中的陌生人紧紧拥抱、涕泪交流、身心相印。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同志”的称谓在全国通行,代替了先生、女士、大伯、大妈和社会当中任何人,如服务员、警察、官员,又简练、又亲切、又平等。当然,也有点单调。 文革期间,这“同志”的称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如果你还被称作同志,那一定是人民一员,有问题审察也是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反之,如果听不到“同志”叫声了,那就大为不妙,证明你已经成为人民的敌人了,只能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这对人的精神极具摧残性,有人自杀就是因为没人叫自己同志了绝望了才不想活的。那时,如果在关键时刻有人叫你一声同志,一个人就有活下去信心,看这称谓多么重要!“文革”中还出现一个通用全社会的称呼——师傅,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时,人们将工人内部的敬称“师傅”的称谓泛社会化后出现的一种现象,那时,人们出门问路,遇上农村老头也叫师傅,遇上警察也叫师傅,把这个称呼变成一个敬称,只要你说“师傅,能帮帮忙吗?”等于把对方按在工人阶级宝座上,一般令对方十分欣然,自然会帮助你,可见那时工人阶级地位之辉煌。 “文革”结束后,这个称谓日渐淡化,当工人阶级大量下岗后,工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后,你要再叫谁师傅,准跟你急,因为那个称呼只比民工强一点,已变成贱称了。当有人担心说:那大家出去办事怎么叫啊?别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了新的一轮称呼的出现,如:老板、老总,先生、女士的称呼也恢复了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