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诗经与楚辞的区别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6:05:34

《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构思上受《诗经》影响,而不同于其规范,独立展示其个性的表现。
详:《诗经》有《邶风·北门》一篇,其首章云"出自北门,状心殷殷。终窭旦贫,莫如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保哉!"这其实不能仅是《离骚》中所抒写的那个忧国忧民,仰天独叹的主人公形象吗?不难看出,《北门》与《离骚》在主题上有着高度一致,在诗中主人公处境,情怀等方面亦有着高度一致。因此楚辞在言词,格调等方面对《诗经》的承袭并非偶然。但是楚辞却没有仅此于此,在与《诗经》中人物处境相同之下,《离骚》最终毅然誓之以绝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和高洁。这是楚辞与《诗经》的不同之一;楚辞人也如同《诗经》人"不忍去之"但"不忍去之"的对象却不尽一样,《诗经》人不愿弃务而去楚辞人却不愿弃国而去,这是《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构思上受《诗经》影响,而不同于其规范,独立展示其个性的表现。楚辞对《诗经》言辞、艺术意象及诗人情怀的这种借鉴有时候竟相当集中地表现出来,忽略了《诗》对楚辞的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集中的表现就存在于楚辞与《诗·小雅正月》的相似中。不但楚辞中的"惸独"、一词即出《正月》;艺术意象与构思亦多如出一辙。《离骚》"昔三后之纯粹"至"唯捷径以窘步"几句,以先王成败教训告诉楚王,就是从《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警句变化而出。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叠字叠句。凡305篇。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是为内容;「赋、比、兴」是为作法。)

楚辞句法较长,多「六、七言」参差,多以「兮、些、只」等虚字延长语气,便於咏叹,其用韵而长篇铺叙,开「汉赋」先河。

《诗经》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比较委婉含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而楚辞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手法上更直接。区别存在的原因是:诗经的诗歌多是黄河流域周文明的诗人所作,遵循礼教。楚辞为“蛮荒”的长江流域楚国人所作,没有太多的束缚。你看《诗经,召南》也是南方诗歌,所以就远比“国风”系列奔放。再看《楚辞,招魂》,就知道什么叫:强烈抒发,不顾礼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