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9:18:25
这些发生在什么时期?是哪些地区?具体原因是什么?主要内容?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有什么消极意义?请分别回答,十分感谢!

闯关东http://baike.baidu.com/view/607757.htm
下南洋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9271.htm
走西口
http://baike.baidu.com/view/52590.htm

民国

小日本侵华时!

闯关东: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满洲固有文化的“侵蚀”,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喧宾夺主”了。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