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中的内丹有什么用?平时是怎样运行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9:18:55
丹在腹内干嘛,是时时刻刻不断地运行周身还是在没事在小腹内不动的??
困惑的好多年了,如果平时不动的话,那又怎么养生呢???按理来说应该是全身无处不丹吧!!!!,哪位大师回答下,千谢万谢,
http://www.chinaqigong.net/qgm/98-1/3.htm看出舍利子或丹在生前看不到的,用X光线B超之类也看不到,那么高僧圆寂之后为什么会发现舍利子,既然有舍利子,那又为什么会死????舍利子不能保护他们么??

道家的所谓“内丹”,乃是相对于“外丹”而言。烧炼“外丹”需要炉鼎药物,掌握火候。而修炼“内丹”则不用真的炉鼎、药物。丹道家为了表述修炼“内丹”的功理功法,则借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体喻作“炉鼎”,精气神喻为“药物”,以意念呼吸作为“火候”,经“筑基”、“初关”、“中关”、“上关”等几个步骤的长期修炼,可使人体固有的精、气、神“三宝”,聚而成为“内丹”,以达到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内丹”呢?伍仲虚《天仙正理直论》作了明确解释:“胎即神气耳,非真有婴儿也,非有形象也。盖大丹之成,先以神人乎气,后气来包乎其神,如胎儿在胞中无呼吸又不能无呼吸,生灭之相尚在,出入之迹犹存,若胎孕之将产时,故比喻之曰怀胎、移胎、出胎。”
  这样,佛家的舍利有物可见,而道家的内丹除了有透视功能的人能见到其光团外,只有修炼丹功进入胎息境界的人才能亲身体验得到。在古丹经中,所谓“内丹”、“金丹”、“圣胎”、“胎息”等,全是同一比喻,并不是
  指在下丹田或其他部位真的结了一粒质地坚硬的“金丹”,或真的怀了一个胎儿,笔者领悟《胎息经》文并以进入胎息境界四年多的亲身体验,以为“胎息”是一种功能,即胎儿的呼吸功能。胎儿分娩后,脐带剪断,口鼻呼吸开始,而在母体中的“胎息”功能也就逐渐消失。练内丹功者经长期练功,把在胎儿时就具有的“胎息”功能重新恢复起来。因此,进入胎息的练功者,同时具有口鼻呼吸以及胎息两种功能。在乎时,口鼻呼吸仍有,而下丹田内的“胎息”即使不在练功时也一刻不停地恒动。王文禄《胎息铭》:“吐惟细细,纳惟绵绵,坐卧亦尔,行立但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练功时,口鼻呼吸亦变得又微又细,“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在静定中,“凡息即停,真息自动”。这时练功者体内真气的活动情况与胎儿元气以腹脐为中心的聚散情况就完全一样了:聚则成团,散则无形;力量时强时弱,范围可大可小,强则大,大至延及中丹田、上丹田,弱则小,小至仅在腹中微动,甚至不觉其动。正如《养真集》所说:“神凝气结,止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胳息。”因此,胎息也就是内丹的实质,乃是以元气为主体的人体精气神的结合物。它在人体中乍聚乍散,聚则成团,散则无形。正如进入胎息十多年的内蒙古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张有光先生在“我对胎息的理解与体验”一文中所说的亲身体验那样:“通常我总感觉所谓胎息,实际上是一团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