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先从南极开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6:06:46

这是由于南极大气环流的特点影响的。南极冬季极地大气涡旋是一个绕极地闭合封闭的强烈涡旋。当涡旋中的臭氧层因为氟利昂、氯原子的化学作用分解,浓度降低后,得不到外界大气的补充和浓度补偿,因此出现臭氧洞。

有害物质会富集到南极,导致污染严重

南极空气稀薄,臭氧层也较薄,容易被污染。

在南极地区,只是由于其上空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才造成了臭氧含量的季节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极臭氧洞继续发展,臭氧洞的最大面积已由80年代末的2000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展到目前的大约29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臭氧层的严重耗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极臭氧洞的形成?究竟谁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元凶?自1985年首次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报道以来,科学家们围绕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开展了大量地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说。到目前为止,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科学家们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认识到南极臭氧洞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导致了大气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以及灭火剂中广泛使用性质稳定、不易燃烧、价格便宜的氟氯烃物质以及性质相似的卤族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有的可达100年以上)容易积累,当它们上升到高层大气之后,在强烈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会使臭氧分子遭到破坏。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对大气臭氧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南极地区,只是由于其上空特殊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才造成了臭氧含量的季节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臭氧洞。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指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会使大气中的臭氧遭到破坏,随后联合国环境署制定了“世界保护臭氧层行动计划”,80年代初一些国家率先开始了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并于1985年21个国家的政府代表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联合行动,保护臭氧层。1987年9月,36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140名代表和观察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集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到目前为止,《议定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