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历史背景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2:28:27

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的日子。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提交提案,建议申报“雷锋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雷锋精神”消亡。(《重庆晨报》3月5日)

如今确实有这样一种说法:“雷锋精神,三月里来,四月里走。”大抵,这是雷锋精神逐渐淡出社会视野的某种表征——或者说,雷锋精神的存在,目前多停留在形式主义的说教和行动中。而另一方面,正如刘江龙委员所言,“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雷锋是谁。”前不久,也曾有媒体报道称:“某城市中,近六成学生不知雷锋是何许人。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雷锋是红军战士,还有的竟说雷锋是工作认真的售货员。”

雷锋精神,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提炼凝结出的融汇着传统元素和民族品质的一种精神,当然值得传承下去。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时代背景的转换之下,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雷锋是谁,其实也并不值得过分担忧。不知雷锋≠缺乏雷锋精神,这个不等式应是成立的,申遗毫无必要。

实际上,我倒是想问问,到底是遗忘了雷锋精神?是孩子们,还是成人社会。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梳理,你便不难明白,“为雷锋精神申遗”心态的背后隐喻着一种深深的傲慢与偏见。

雷锋精神是什么?热情宽容,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切入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尽管青少年群体对雷锋本人缺乏基本的认知,但却无形中时时刻刻在弘扬着雷锋精神。不用引用资料和数据,随便走到城市里看一看,那公园里拣垃圾的小小身影,那马路上制止大人闯红灯的认真执着,公共汽车上面对小偷行窃那一声声稚嫩的呼喊……都是有力的证明。我还想问问,我们这些天天把雷锋精神挂在嘴边和笔头上的成年人,我们又在干什么?

不知道雷锋名字的孩子,身上从来不缺乏“雷锋精神”;而在雷锋事迹感召下成长起来的成年人,却在日益遗忘着雷锋精神。我们抽完烟随地乱扔烟头,是孩子们在背后拣起来;我们无视交通规则,被孩子们批评得脸红尴尬;我们面对社会丑恶保持着异样的冷漠和麻木,孩子们却挺身而出正义斥贼。我们做不到的,孩子们做到了;我们想不到的,孩子们也去做了——到底是谁在遗忘雷锋?雷锋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我们需要传承的是,雷锋身上所蕴涵的宝贵精神。成人世界对于雷锋精神的无意识舍弃和排斥,比青少年不知道雷锋名字更令人反思和警惕。

更厉害放一块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