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成为一个难就业的群体,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4:33:36
如题

大学生成为一个难就业的群体,这是人们的世俗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叶,大学生这个概念被社会的人们看成是中了状元.从中学入了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是国家干部了,工作每月45元.毕业后分配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是干部待遇.1966年文革来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在文革中期末期,有了大学还是要办的主席指示,就有工农兵学员.文化教育质量很差.的也都到了领导的职位.会钻营的官是越升越大 .总之,饭大学毕业的就有了铁饭碗.于是,多年以来在社会上就有了"读大学"功成而就的观念.当然在那个时候,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此姑且不说.到了现在这种观念依然存在,但这毕竟是历史陈旧观念.作为世俗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惰性力.现在的好多的大学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一般的民营企业他们不想去,就是去了也不想长在,总是想找一个近似铁饭碗的地方吃饭.呵呵,今天从这个企业到那个企业,又从那个企业到这企业,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就是一些文化水平很差的学生,面视时普通的知识都不会,当然就没有什么单位愿意要了,这很自然;还有一种情况,读大学不是为专修他们的专业,而是泡证书,证书到手了他们就以为功成名就了,对单位是挑了又挑,最后什么也看上,他们一挑就是几年,机会没有了年龄也大了,什么单位也都去不了了.据统计高考分数300分以下进大学的占同类等级人数的75%.上述这些人积聚在一起也就是说的所谓群体.他们不是就业难,而业不就.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那就为什么还上大学?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不从社会的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说,就从上大学的学生本人说,知识是一种财富,谁有真正的知识谁就有了真正的财富.从资本的角度而言,取得知识的过程也就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当大学生完成了他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的时候,也就是他毕业的时候,到那个时候,难道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吗?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学经济的,那么,你可以做三个数学模型.把自己所在的企业与社会的经济联系,完全可以准确地预测你在的企业那一个环节有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如何解决.你是手到病除,那么,你有了这个,到了时候不老板炒你了.而你可以随时炒老板了.呵呵,我这里是说个比喻而已.就从学生的个人利益上说,上大学是有用的.大学生不是就业难的群体,而是业不就的问题.

  我的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