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拼音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1:31:35
"ㄅ、ㄆ、ㄙ、ㄉ、ㄊ、ㄓ、ㄟ、ㄊ“之类的字母在很多的台剧和歌曲里面都出现过(新华字典里也有),难道这些是中国古代到解放前使用的拼音吗?请知道的朋友介绍以下,要说明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台湾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
1986年,台湾地区教育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地区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所以在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
在2000年左右,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号(ㄅㄆㄇㄈ)的使用,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认为可以就给分,不行再努力

你说得不错!"ㄅ、ㄆ、ㄙ、ㄉ、ㄊ、ㄓ、ㄟ、ㄊ“之类的字母,是中国解放前使用的拼音方式之一,叫注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国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用的拼音字母。字母共计39个,后增为40个。有浊音声母、入声调类,分尖团,后以北京音位标准,**广浊声母,方言注音用。1930年国民党政府改其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在中国大陆被《汉语拼音方案》代替,台湾地区仍然使用。这套方案用类似汉字的符号进行标音,章太炎对此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还出现过一种,叫国语罗马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