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一词是佛祖在哪部经书上说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2:00:33
放生一词是佛祖在哪部经书上说的?

佛教传入汉地后,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流水长者子品》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晏子春秋》 杂上第九章云: “景公探雀鷇, 鷇弱, 反之。 晏子闻之, 不待时而入见景公…再拜而贺曰… ‘君探雀鷇, 鷇弱反之, 是长幼也。 吾君仁爱, 曾禽兽之加焉, 而况于人乎! 此圣王之道也。’ ” 西汉刘向的 《说苑》 也有这个故事。鷇为初生之小鸟。
  景公是性情中人, 因鷇弱而非鷇小而返之, 是出于不忍之心而非出于实用目的。晏子的顺势引导, 也表现了春秋时期贤人的看法: 圣王之道的仁爱, 应该推及 (部分 ) 禽兽。
  而景公的整体为政如何呢?酷刑广泛、 酷税祸民、 暴虐人民。 孔子所谓 “苛政猛于虎” 讲的就是齐景公。 虽有晏子的缓和,但没有完全改变其暴政性, 以致景公死后不几年, 姜齐就亡于田氏。 周革殷命后, 最大的变国事件就是田氏革姜。 齐景公为政接近于桀纣, 实乃亡国之君。
  可见, “放生” 来自佛教论, 把先秦中土人们的道德水平整体地降低到桀纣层次, 完全违反中华文明的实际情况

佛教提倡放生,源于《梵网经》所列四十八种轻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众生悉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关于放生救护之法,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这种放生能增寿延年的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我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不应食肉”之语而行断肉。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