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懂得弥补自己过失的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09:33:25
要人名,事例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

  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的感叹自有道理,而魏征也应为遇到唐太宗这样虚怀纳谏的君主而庆幸。如果侍奉的是一个小鸡肚肠的昏君,魏征的下场是很难料想的。
  曹操行军立下规定凡马匹践踏农民庄稼的要砍头,是一种体现部队亲民的举动,但他自己的坐骑一次被突然从草丛里飞出的鸟吓惊了,曹操不及控制践踏了农田。为严明军纪曹操决定自我惩罚,但三军之帅岂可砍头,于是便象征性的割断了头发。
  不能过分轻视割发这个举动,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舍弃的,演义中夏侯敦不是还嚷了一句把眼珠吃了嘛。古人一生只在3个月时剪一次胎发并受名,所以剪头发是比较严重的惩罚。清军入关也发出了汉人留发不留头的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