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的社会及思想状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3:54:28
50年代早期美国的社会背景
最好是英文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的道德,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德育适时地调整其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服务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实,而不是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或无视社会需要。美国学校德育的发展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它针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在内容上由注重美德的传授到美德的传授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兼顾;在方法上由强制、灌输到反对强制和灌输的适应儿童主体性发挥和道德能力培养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很有启发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建立相应的道德观念体系。它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发挥一种价值导向作用,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使之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学校德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本着“弃粗取精,综合创新”的精神,对德育的内容、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

  (二)德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50年代的美国为了追求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发展而对德育采取漠视的态度,致使学校中普遍重视高水平的学术和科学技能的传授而把德育搁置一边。这种情况导致了美国社会严重的道德危机,美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应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应重视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以免重蹈美国“一手硬”、“一手软”的覆辙。

  (三)应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使德育工作有规律可循,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纵观美国学校德育的发展史,其每次的改革运动无不是以新理论的产生为先导的。如:60年代中期美国学校德育开始的复兴运动,就是以新理论的产生为前提的。各种各样的德育理论流派应运而生,指导着美国德育多样化的实际,使美国学校德育重获生机。而我国在德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却显得有些薄弱,使它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德育理论的研究力度。一方面,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的道德传统和西方的伦理思想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