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韩愈原性译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1:00:24
求韩愈原性译文

韩愈在展开道统说理论时,触及到了人格修养问题。他又作《原性》,专门阐说了性三品与情三品的观点。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他认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情是人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所谓性三品,就是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而构成性的,是仁、礼、信、义、智五种道德。不过,它们在三品中各占比重不同。性为上品之人,"主于一而行于四",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者,"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者,"反于一而悖于四",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  与性三品相对应,情也分为三品,构成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动而处其中",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之情,"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对于七情的掌握有时过分,有时不足,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之情,"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对于七情无论是过度还是不足,都随意放纵,不加检点。韩愈归纳说,"情之于性视其品",即性上中下三品,决定了其情也是相同品级。关于性善恶和性情善恶的争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了。孔子实际上最早提出了性三品的观点,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类似的;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①,唯有上等和下等的不会改变。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性无善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在韩愈之前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实性》中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近于全善;"斗筲之性",近于全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可上可下。  韩愈在《原性》中提到了孟子、荀子、扬雄的观点,认为他们所讲的分别是就人性的上品、下品、中品而言,所以才"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并不全面。实际上是韩愈有意识误解孟、荀、扬之本意,目的是表现自己性三品说的正确性和全面性。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韩愈没有提到董仲舒、王充的性三品观点。单就性三品观点而言,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