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出家的动机是什么?请高人指点,深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3:18:42
从佛祖证道的过程来看,经历了“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苦行”的过程,都被佛祖所否定,认为不是“道”。最后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的禅定后睹明星而悟了“道”。就认为这个才是真正的“道”。那么,是什么因素认为“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苦行”皆不是“道”,难道在佛祖的思想里有一个“道”的标准?如果有标准,那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

您好:
恕我直言。据您之所疑“难道在佛祖的思想里有一个“道”的标准?”可以看出,如今您已经被一个所谓“道”的东西,或者说是“道”的相卡住了。世尊在未证道前或许和您现在一样,在苦苦地寻“道”,通过了“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苦行”等等的修行,最终全部否定。但是,决不能说之前的一切修行没有意义,因为,世尊通过那些无用的修行后,某天在菩提树下忽然发现,或者是顿悟后并出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请注意!这个内容“众生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那么众生执着什么?又妄想什么呢?说到此处才接触到我们要探讨地正题。
众生执着、妄想的东西太多太多,无法具说,我们缩小范围,单说求“道”之人。世尊发现求“道”之人皆执着、妄想在所求之“道”之上,以为有个什么“道”东西可得;“道”的相可观,未曾明了,实际“道”不可得;不可求;无需求;不必求,因为众生本具、固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圆满,再执着、妄想的向外修什么“道”无异于“头上按头”。
因此说,“道”就更谈不上什么标准,如果有标准那就不是可悟之“道”了。
禅宗有个故事或许有助于您参悟这个“关卡”。
这个故事是说唐朝有名的得道高僧俱胝禅师。经常有人问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常举一指头回答别人。被他一个小弟子学到,当别人问他佛法大意时,就模仿师傅,也出一指示人。俱胝禅师听说此事,于是一日在袖中藏好一把刀,召来该弟子,问他说:“闻你会佛法,是否?”弟子说道:“是。”师问:“如何是佛?”弟子竖起指头,师傅乘其不备挥刀断其指,弟子叫唤着向门外跑。师傅随即大声叫弟子,弟子回头。俱胝师问:“如何是佛?”弟子再举手时,不见指头,豁然大悟(《五灯会元》卷四)。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残酷,不过实在说就丢了一个指头,便能大悟,真便宜他了!当那个小弟子再举手,不见指头时,之所以能大悟,原因是可说、可求之“道”空了,了无所得!!!!

愿您明了“法应尚舍,何况非法”之实义,而顿悟!

赞叹师兄善思惟!

若无此“道”,诸佛无以成佛:
若无此“道”,一切善知识“上求下化”皆成虚妄;
若无此“道”,三藏十二部之根基毁坏。

而断见论者,误会“一切法空”而诽谤佛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