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烈士陵园里的英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9:43:47
10天内

集结号看了没?

无名英雄的故事真无名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日战争。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周处杀蛟用匕,这人当年却是赤手空拳毙虎,不是武松却似武松,冯玉祥书赠“打虎将军”。但历史铭记他的英名,还是“大刀将军赵登禹”———1933年长城抗日,亲率"大刀敢死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狭路相逢勇者胜!
就此,1944年桂林保卫战之后,日军战报哀叹:“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为所历之最惨烈,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彭德怀、左权,百团大战,5000里旷野上百余团兵力协同动作如一人,令敌惊呼“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骄傲自负的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也盛赞为“天才的指挥官打出的天才的战役!”
1940年云岭抗敌,新四军军长叶挺,凭着地利设伏,仅以200兵力,击退日军3000。
1938年临汾作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靠着灵活机动,也以200兵力,吸引日军3天。
如此敢于险中取胜,一个是为保根据地民众安全,一个是为保数十万军民转移。
义,是一种英雄气节———抗日名将吉鸿昌怒斥洋奴,胸挂木牌“中国人”,昂然上美国街头。
义,是一股英雄精神———八百壮士谢晋元死守四行,孤军升起一面旗,昼夜飘扬在“孤岛”。
战死沙场了,临终前,赵登禹念念不忘,“我死没什么,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英勇就义了,遗书上,赵一曼句句深情,“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英雄,也念亲情。
虽肚裂肠出,又被日寇狠踹一脚,奄奄一息的赵尚志仍怒目圆睁斥敌寇:“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