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清朝的一个政策(康熙期间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9:40:43
记的看过康熙王朝 里面有个政策 就是谁写什么奏折都可以 不用署名
想参谁参谁那个 叫什么 有具体资料更好

偶无法想象完全不用署名的奏折………
你提到的是密折奏事制度罢………完全说清楚很麻烦,这里提几个要点回答一下楼主好了

1-如楼主所记忆的,密折制度的确想参谁参谁无须证据,很有前朝风闻奏事的意思。楼主可以查查绣衣直指和风闻奏事两个历史名词以关联密折制度。康熙朝这样的事情还好,到了雍正,风闻奏事是被大大提倡的……可以想象,风闻奏事造成了很多只是捕风捉影的冤案,后来就废止了。

2-康熙朝的密折只是封套上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而只写“密”、“密奏”或“密折”等字样,里面无论如何还是会表明身份的……这样可以不通过通政使司的传递,以避免臃塞和泄密。通政使司有点儿像今天的秘书处,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全要先交到通政使司,经过审阅后再另行转呈。

3-密折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康熙朝就只有他自己当时的侍卫、后来的地方官员曹寅等亲信可以。虽然后来可以上书的臣子范围扩大到了地方督府和京中大员,甚至雍正时某些科道官员也获得这项权利,但显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这个资格。

4-密折奏事的重点在于民情如粮价天气什么的,当然叛乱和吏治也是极其关心的事情,并不是以参人为目的的……

以上。另外楼主可以看看这里,和偶的解释一起看应该就应该可以比较了解这项制度了
http://zhiye.kswchina.com/mszg/cy/454550.html

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满清王朝即开始了对整个中国的长期统治。为了适应关内汉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满清统治者继承了大量明朝的制度,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也创建了一些新制度,如康熙三十年后就出现了一种特有的上行文——密折。
密折实际上仍然属于奏折的范围,因具有保密要求而被称为密折。该种文书发源于康熙朝后期,兴盛于雍正朝并形成了完备的密折制度,到乾隆朝仍广泛使用,至嘉庆年间日趋减少。康乾时期是清朝统治的代表时期,此间国力强盛、国务甚繁,而这些事务的书面载体之一就是密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清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