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与湖南米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9:06:33
想知道这两个米粉有哪些区别?

楼上回答纯属吹牛。什么都不懂。
我们湖南米粉讲究得是 骨头汤和臊子。不喜欢吃桂林米粉

这两种米粉本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没有区别,区别的是烹饪方法和名字.
据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古代把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省南部一带称为南越)。由于军中多为北方人,吃不惯米饭,导致士兵食量锐减。于是只好南粮北做,军中伙夫将大米磨成粉后再擀成面条状。但米粉中缺乏面筋,没有面粉那样好的延展性,结果做成的“大米面条”易断、易碎,难以成形。后来,用石头做成一个石窝,石窝底部钻有小孔,再将湿米粉团放入石窝中,然后,上面用一个木塞加上杠子用力往下压。这样,细细的米粉条就从石窝底部的小孔里流出来了。另外,在石窝下面放在口大锅,里面烧一锅开水,让米粉条落入开水中,稍煮一下就熟了,这就是最早的“桂林桂林米粉”。这种米粉吃起来和面条差不多,很适合北方士兵的口味。加之食用方便,只需开水烫一下,再加上佐料就可以了。所以,很受士兵的欢迎,很快便成为流行于军中的“快餐”。后来将花椒、陈皮、香蕾、桂枝、草果、八角、桂皮和甘草等8味香料和草药熬成浓汁,在每个米粉碗里添上一勺,既好吃又能治病,这就是“桂林米粉”最早的卤汁。之后,卤汁中又加入多种香料,每味香料和草药之间的比例,则是各家的秘诀。盖在“桂林米粉”面上的荤菜,最早多为腌腊的或卤的马肉或马的内脏。因为当时军中常有战马伤亡,于是火头军就将死去的战马肉腌 起或卤起,吃时在每碗米粉面上盖几片。不过,现在马肉和马内脏已经被猪肉和牛肉代替了。后来“桂林米粉”到了云南,就演变成“过桥米线”;到了湖南,就成了“常德米粉”;到了贵州,就变成了“肠旺粉”;到了广东,就变成了“沙河粉”。“桂林米粉”以它独特的风味而闻名。粉条圆细而柔韧,卤水鲜美芳醇,肉菜香松而爽口。桂林人长期以来都当作早点来吃,街头巷尾到处有米粉店。吃米粉离不开卤水,桂林米粉之所以久负盛名,最主要是卤水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