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鸿章与世界名人的对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8:10:06
比如说李与伊藤博文、俾斯麦的对话等等!!最好能详细点!!
谢谢!

1895年4月17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和中国和谈代表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展限两月,并云“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

关于伊藤博文的只有这些。

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俾两人会见的目睹者的口述资料综合出来的文章,独一无二,题为:“李鸿章在福里德里斯鲁”(注:地名的德语是Firedrichsruh,为俾斯麦私邸)。

在序言中,文章简单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他是中国满清政府的政要,和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为江苏总督(实为巡抚),1870年为 Tschili Vize Koenig(这是德国翻译官闹的大笑话,不懂“直隶”的意思,就来个Tschili,把“总督”译成副国王 Vize Koenig。)

序言里还说:“他长期主持外交政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1896年,他代表中国皇帝赴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他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俾斯麦。”

中国式嘘寒问暖

“副国王”李鸿章和他的随从1点49分抵达。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给他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一开始,二者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李鸿章夸奖俾斯麦,大意是说: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和伟大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也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诸位读者,请注意,这篇文章是一个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德国人写的,因而用词有些怪怪的,但这更有意思)。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随从搀扶他,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俾斯麦挺起胸脯,两眼炯炯有神,显得骄傲和自信。

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设法摆掉这种恭维,就换个话题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立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