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乡民眼中的刘邦是什么形象?这首曲的戏剧性表现在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30 02:03:37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乡民眼中的刘邦是什么形象?这首曲的戏剧性表现在哪里?
急···谢谢了 ·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乡民眼中的刘邦的形象:是一个装腔作势、很爱虚荣的市井无赖。
这首曲的戏剧性表现在:用凡人的眼光来看帝王及其行头,撕下了蒙在帝王头上的“神圣”的面纱。
作者:睢景臣
创作年代:元代
出处:《全元散曲》
体裁:散曲
曲牌:哨遍
此曲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出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全曲情节鲜明,形象生动,角度独特,风格朴野,诙谐泼辣,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这套散曲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现出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先写“还乡”而不是还乡者是谁,逐渐由“那大汉”过渡到“刘三”,最后以村民痛骂“刘三改姓更名”点出“汉高祖”,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市井无赖的形象。
表现在用凡人的眼光来看帝王及其行头,撕下了蒙在帝王头上的“神圣”的面纱。
具体请看拙作《凡眼观世皆俗流》。
凡眼观世皆俗流
——雎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解读

像“高祖还乡”这样隆重的典礼,要是让御用文人用他们的“慧眼”来看,再用他们那支“生花妙笔”来写的话,自然是排场得不能再排场,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然而,这样的事要是让平民百姓用他们的“凡眼”来看,再用他们那张“下里巴人”的嘴来说的话,自然是低贱得不能再低贱,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了。雎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便是这样一篇“凡眼观世皆俗流”的构思别致的妙章。
《高祖还乡》用汉高祖刘邦故乡的一位老农的“凡眼”来看“高祖还乡”前前后后的一些人和事。在他的“凡眼”里,原本高雅的神圣的一些事物,都被扭曲了,都被带上了老农生活的鲜明的印记,起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讽刺艺术效果。
在老农的“凡眼”里,宫廷乐队是由一个瞎子“瞎王留”引领着的一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