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篇文章《油条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2:27:34
这是一个关于婆媳矛盾的故事。有一家子,儿子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十多年以后,他又按照政策返城了,把户口又落到了父母的家中,他已经娶妻生子,而且把妻儿像两件大行李一样携带回来了,却没有房子,也没有工作,几乎没有一切。

同住一片屋檐下,婆婆像此地大多数的家庭主妇一样,是持家的人,也是家中最勤劳、勤俭的人。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就端着个钢精锅出门买早点去了。买回来的油条,搁在饭桌上,七七八八热腾腾又香喷喷的。大家伸手,北地来的儿媳也一块儿伸手,却猛然撞见了婆婆死盯着自个儿的眼神,她还算明白,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虽然这话婆婆全无交代,但油条少一根,又只少一根,可不就是交代?

儿媳应该算是个识大体、肯担当的人,她和婆婆一样,也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慢慢的,有些原先是婆婆的活儿,就让媳妇接去干了,比如说每天早上为全家买油条。油条的总数也不会擅自多了出来,和第一次一样,总是少一根。这少掉的一根油条,她俩谁也没提起,但总是有神色传递在她们的脸上,旁人不知,可她们自己可以说是很默契,了然于心而不点自通的。

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小夫妻俩,都找到了工作,孩子上了学,他们在外面借了房。条件好了以后,又买了房,很大,非当初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的亭子间能比的。媳妇亲亲热热地对待二老:住下吧、住下吧,也好让我们孝敬你们啊!——这倒不是虚话,这几年,儿媳其实比女儿还懂孝顺,女儿太小气。

后面的故事我不说大概也有人猜到了:那天早上,公婆还在睡梦中,媳妇起了个大早,跑了很远的路,去买油条。媳妇买回来整整二十根油条,堆垒在铺着漂亮桌布的西式餐桌上,就像一座金黄的小山,很抢眼。她热情地招呼婆婆:吃啊吃啊,多着哪……管够!婆婆勉强应之,尴尬之极。

如果没有婆婆当年的“减法”,也许就没有媳妇今天的“加法”;没有过去“一根”之严谨计算,就没有现在的“二十根”之夸张之强调——婆婆与媳妇其实都不是坏人,可又都是平常的人,所以我也无意去做任何评判。但我想,这些油条,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完成了一次循环,完成了一次人世间的小沧桑,让人感喟。所以写出来给读者,是想或许有人因此能想、能懂,它就是有意义的。

请原谅我的愚钝,实在不明白到底那根少的油条怎么回事?怎么

之前说的油条是全家一人一根,唯独少一根,虽然婆婆没说,但是媳妇知道少的那根是她的,也就是一人一根,但是没媳妇的。

楼主说的故事是发生在文革时候的事情吧!

那个年代是人性扭曲的时代

没有正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看不懂这个故事的

不是婆婆不接受媳妇 是没办法接受...虽然很残酷 但很现实

这个故事反映那那个年代人性的扭曲也时代的悲哀

建议楼主多看点关于文革时候的书籍

推荐《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

看完相信楼主对这个故事就会有了充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