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送宜黄何尉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59:50
送宜黄何尉序
民甚宜其尉,甚不宜其令;吏甚宜其令,甚不宜其尉,是令尉之贤否不难知也。尉以是不善于其令,令以是不善于其尉,是令尉之曲直不知难也。
东阳君坦尉宜黄,与其令臧氏子不相善,其贤否曲直,盖不难知者。二人之争,至于有司,有司不置白黑于其间,遂以俱罢。县之士民,谓臧之罪不止于罢,而幸其去;谓何之过不至于罢,而惜其去。臧贪而富,且自知得罪于民,式遄其归矣。何廉而贫,无以振其行李,县之士民,哀其穷而为之裹囊以饯之,思其贤而为之歌诗以送之,何之归亦荣矣。比干剖心,恶来知政;子胥鸱夷,宰嚭谋国,爵刑舛施,德业倒植,若此者,班班见于书传。今有司所以处臧何之贤否曲直者,虽未当乎人心,然揆之舛施倒植之事,岂不远哉?况其民心士论,有以慰荐扶持如此其盛其乎?何君尚何憾?

鲁士师如柳下惠,楚令尹如子文,其平狱治理之善,当不可胜纪。三黜三已之间,其为曲直多矣,而《语》、《孟》所称,独在于遗逸不怨,厄穷不悯,仕无喜色,已无愠色。况今天子重明丽正,光辉日新,大臣如德星,御阴辅阳,以却氛祲。下邑一尉悉力卫民以迕墨令,适用吏文,与令俱罢,是岂终遗逸厄穷而已者乎?何君尚何憾?
虽然,何君誉处若此其盛者,臧氏子实为之也。何君之志,何君之学,遽可如是而已乎?何君是举亦勇矣!诚率是勇以志乎道,进乎学,必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吾所望于何君者。不然,何君固无憾,吾将有憾于何君矣。

明理弘道 爱憎分明

  ——读陆九渊《送宜黄何尉序》

  每当我走入游人如织的金溪象山公园,登上气势恢弘的象山阁,漫步于刻有象山先生诗文的碑廊,走近刻有抚州书法家吴德恒手书象山先生的《送宜黄何尉序》碑石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对碑文略看一遍,凝视一刻,回味一番。

  这是一番感情真挚的临别赠言。赠别的对象是浙江东阳人何坦,何在担任宜黄县县尉时,以廉洁享有声誉,因维护群众利益,与贪官县令藏氏不和。上司不分是非,糊涂弄权,将两人一并予以免职。陆九渊对此事愤然不平,深感有司处事有失公平、民心。临别之际,赠言以慰,勉励何坦坚持自己的政治道德。赠言先借古之贤人比干、伍子胥遭遇恶来、宰嚭弄权陷害的故事,安慰何坦,有司虽然处理不当,比较以上贤人,你何坦算是幸运,而且民心士论对你评价这么高,“何君尚何憾?”接着又以柳下惠、楚子文善治狱,也遭遇三次被黜,再次暗示何坦遭遇并非最差;然后,进一步安慰何坦:当今德政,因卫民而“迕墨令”,一纸公文,与县令俱免,并不会终生厄穷,今后还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象山先生安慰何坦的细腻、真挚的感情,倾流在文字之间,让人动容。

  这是一篇爱憎分明、伸张正义的雄文。据文献记载,该文作于1189年,此时陆九渊正在主持象山精舍,荆门知军任旨已颁,尚未赴任,已是州府级官员了。但在文中更体现了陆九渊平民哲学家的思想,指明民众的毁誉是评价一个官员的优劣、一个人道德的品级、一件事的是非的标准,围绕“藏氏的贪而富,宜黄民众庆贺他离县,认为其罪不止于罢职;何坦廉而贫,民众认为他的过失不至于罢职”,故民众对何坦“哀其穷”而为其充实行装饯行,“思其贤”而以诗歌赠送,陆九渊赞叹:何坦归去,应当感到光荣。至此,象山先生将是非、荣辱分得一清二楚,将自己的爱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篇“文道合一”的美文。文章开始,陆九渊就以其深厚的说文解字功夫,借宜黄县名中的“宜”字,阐明民与官、小官与大官、廉官与贪官的关系及其是非曲直,向朋友赠文采用了一个轻松又高明的开头和入题。通过这一开头,文章的道——主题已初露端倪。文与道这一对概念,自韩愈及其门人大力倡导“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以来,一直是宋代理学家们不同程度地涉及的问题。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主张“文以载道”,朱熹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