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走出了胡同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5:16:20
现在的北京,人们大都走出了胡同化,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更是北京和北京人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请根据下列提示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1.北京的建筑艺术更富个性
2.北京的老百姓“爱管闲事”

很想说说,自己前几天刚刚写了点东西,与您共享
新装修的前门大街的直到现在也没完全正式开业,到此一看大失所望,满不是那么回事。若大若长的一条步行街到处都是新新的鲜艳的油漆,大红大绿。乌秧乌秧的外地人楞楞磕磕的四下寻摸,茫然地拍一些无意义的纪念照。街中摆放着几只大铜缸,似乎是预示人们,当年这里就有此物,应该是为了消防而设吧?但眼前铜缸里却种上了各种鲜花。店铺林立却只有一两家勉强开张了,其他大部分只是一个空空的门脸儿,既无牌匾也无字号,隔窗望去,里边空空如也。这里比那些拍电视剧的外景地还要新,还要假。
城市和人一样是有年龄的。不错,北京是位老人,这座城市有千年了,大栅栏也早在600多年前就有了。可惜这位“老人”没有受到尊重和赡养,近几十年里他老人家不断的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拆除了北京的内九外七的城门和城墙,成片的胡同里的四合院变成了小卖店、棋牌室、小发廊,而这次干脆把大栅栏地区岁月的痕迹全抹掉了,让这里的历史重新开始。大栅栏的年龄应该说,目前还没有满月。
在前门出生一直住到20岁,大杂院,小胡同,熟悉无比。怀念白天,一出门,全都认识,大爷大妈、爷爷奶奶、一条街光叫人就能叫渴了。怀念夜晚,夏天吃完晚饭直到凌晨两、三点胡同里还会有聊天、喝茶、打升级的邻居们。怀念清晨,还没起床,就能听见前院那个有点耳背的奶奶,扯着大嗓门满院子喊“门口儿卖菜的来了啊```快点儿去”
离开前门7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