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史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8:16:14
只有一个题目!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成为节日却始于春秋时代。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时逢三月,举国庆祝,昭告天下并祭拜阵亡将士及先王文墓。以后每年人们全家出动,扫墓祭告祖先,阳春三月风和日丽,逐步成俗,当时称为“三月节”。《诗经》上颂曰,牧墅洋洋,檀东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就是指当时战胜后的庆贺。自唐代以来,便将三月节与清明合为一体,历代承袭,至今人们扫墓即从春分开始,至清明结束,并不确定在具体一天,唐朝诗人杜甫就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当时,清明前后王孙公子,多作“春郊驰马”之戏,而更多的人则是三五成群,远足郊外,信步闲游,或荡秋千、或放风筝、斗鸡遛狗。据《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朝庭曾下诏要在清明扫墓。到了宋代不仅民间扫墓,宫庭中也出去“朝陵”了,明代文人张岱在《扬州清明》中说,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可见自古以来清明扫墓已相沿成习。

  清明扫墓,并非尽是凄凄切切的景象,古代文人早就将三月清明出游扫墓起了个雅称曰“踏青”,又称之为“寻春”实际上就是春游之意,据古籍记载,这一天有走马放鹰、斗鸡蹴鞠、劈沅弹筝、浪子相朴等等名目的竞赛,相当热闹欢乐“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工部的诗句充分描绘了始于唐代民间踏青寻春得奖晚归的喜悦心情。宋朝诗人吴惟信有亦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也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节寻春的胜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汴京清明扫墓,踏青游春,盛极一时的写照。在这一天,人们全家出游,红男绿女,嬉戏于城外山川田野,心旷神怡之时也引发久羁闺阁之中女儿的春思,产生了许多悱恻经绵的恋爱故事,神话故事《白蛇传》就是以许仙扫墓遇雨,在断桥边与踏青寻春的白娘子相逢为线索展开,描述古代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据传,唐高宗李治三月三游春于渭阳,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从此流传民间,每逢清明家家户户插柳在井边“井井有条”成了一句成语,而清明栽柳也成为往后阳春植树的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是唐朝诗人杜牧以清新的格调,细腻的笔触,拟人的比喻,描绘了当时江南清明时节的景象,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明》诗不仅语言通俗,文笔流畅,而且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