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空城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2:57:18
司马懿拿下街亭,实际上已经控制本次战役的主动权,十五万精兵兵临西城,无论如何也不该被一座空城所迷惑,完没有退兵的道理,但是,抓住诸葛亮,也就基本等于灭了属国。这期间,魏国内部两种言论,以华昕为代表认为司马懿不可用,以钟繇为代表力举,魏国内部总还是对司马懿不放心的。拿下诸葛亮,也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司马懿是万万不能干这种傻事的。
空城计不真实,原因:1,三国之中只有一人主张伐魏,魏国也只有一人能阻止诸葛出祁山灭魏,那就是司马懿,诸葛如果在空城里被司马抓了,那司马也就自绝后路,诸葛死了,蜀国就没人能伐魏,魏国也就用不着司马了,魏国用司马是因为蜀国有诸葛。2,假设空城计为实,诸葛坐城上,司马十五万大军在城下,司马知道诸葛败退,而且司马昭还告诉司马懿要去活着诸葛,司马说,不可,诸葛会设计,还是回去,司马不想捉住诸葛,找个理由撤兵,让诸葛走。诸葛敢设空城计,他了解司马不想活着自己,会放自己。3,司马被诸葛空城计吓住,魏国上下都在笑司马胆小,司马也就不用担心魏国有人再算计他了,他就可以实现他的窃魏大计了。你如果了解司马,你就知道司马多么奸诈,三国挣斗了几十年,都为司马家做了嫁衣,司马用兵只会小胜小败,诸葛进,他守,诸葛退,他不追,不要太相信三国演义上说的,司马一生没有过大败,三国最后的赢家是司马,空城计貌似诸葛牛,实际上更牛的是司马,只要诸葛在,蜀国就会伐魏,蜀国伐魏,上阵的一定是司马,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窃魏,取曹氏而代之.
这是鄙人漏见,请高手分析一下

首先,《三国志》里并没有关于空城计的记载,我们可以把空城计看作是《演义》里杜撰的内容。因此关于空城计的讨论应该基于小说而不是史实。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老对手,彼此都非常熟悉对方。空城计之所以成功,直接的原因是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事实上也是如此,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而是直取长安,这也是正体现了他的谨慎。
加上司马懿在之前与诸葛亮的交手中吃过不少苦头,大概也真的有点怕了。

至于楼主的分析,也不无道理。

司马懿曾因马谡的离间计而被贬,后来是因为曹真无法与诸葛亮抗衡,于是曹睿才迫于无奈重新起用他。

可是即使抓住了诸葛亮,也并不意味着司马懿对魏国没有利用价值。毕竟像魏延、姜维之流也不是省油的灯,还有别忘了吴国有个陆逊摆在那里呢。
当然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抓住诸葛亮,然后架空司马懿,似乎问题也不大。但如果从当时作为决策者的曹睿的角度来看,那并不能算是明智的做法。

而且,在这个时候,也许司马懿还不一定已经有窃魏的想法。
司马懿之所以能独揽大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曹睿早逝,而曹睿之后的几代魏帝都太年幼,这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历史上的诸葛亮被评价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被完美化的艺术形象,加上演义一直是尊刘抑曹的基调,因此看上去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交手中一直占据上风便不难理解了。

我虽年仅十三
熟读三国三十三遍
此言不虚

司马懿拿下街亭,实际上已经控制本次战役的主动权,十五万精兵兵临西城,无论如何也不该被一座空城所迷惑,完没有退兵的道理,但是,抓住诸葛亮,也就基本等于灭了属国。这期间,魏国内部两种言论,以华昕为代表认为司马懿不可用,以钟繇为代表力举,魏国内部总还是对司马懿不放心的。拿下诸葛亮,也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司马懿是万万不能干这种傻事的。
空城计不真实,原因:1,三国之中只有一人主张伐魏,魏国也只有一人能阻止诸葛出祁山灭魏,那就是司马懿,诸葛如果在空城里被司马抓了,那司马也就自绝后路,诸葛死了,蜀国就没人能伐魏,魏国也就用不着司马了,魏国用司马是因为蜀国有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