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法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3:53:16

中法没有什么大问题,相距遥远没有根本利益冲突,
可能就是中国驻法外交人员没有起到很好的与法方沟通交流引起的.

分分和和!!!

从1964年戴高乐将军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至今,中法两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这自然会引起一些思考。在西方,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了解中国或者国门之外的事,媒体对于政治家、商人和公众的影响很深,他们也不得不相信媒体或者报纸所说的。要知道这些信息很短,也很简单,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情况也有类似之处。去年,中国的网民开始抵制家乐福,原因是网民认为家乐福支持了西藏分裂势力,网上的内容也很短,也很简单,这样人们读的时候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以上两种情况,人们都会从简单的信息中看到敌对方的可鄙形象并激起自己的民族情感。中国被西方描述成威胁,也就自然会引起西方人的恐惧,导致信任感的缺少,以及民族主义膨胀。当一些人要求抵制法国货的时候,也会唤起法国人的民族主义,甚至引来报复。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危险的框架。对于双方来说,首先是拓宽交流渠道,互相沟通,彼此理解。对抗是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越是困难,也越不应该这样。大多数法国人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是感兴趣的,文化、历史、哲学等等。反过来,中国人也是这样。所以,多看到中法关系的积极方面要比盯住问题更为重要。

中方对萨科奇的判断并不仅仅是他不顾一切的会见达赖,而是他上台以后一系列的表现。
萨科奇入住爱丽舍宫后,立即对法国传统的外交路线整体上进行大幅修正:疏远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迅速接近;放弃戴高乐时代的独立外交,与美国大幅修好,甚至改变戴高乐亲自决定退出北约的历史性决定,重返北约。至于与中国交恶,高调以欧盟主席国身份接见达赖,只不过是他全面外交战略调整的一部分。特别令中国不安和警惕的是,萨科奇公开放弃戴高乐主义,重返北约。因为中法当年建交的基础就是戴高乐主义,而且双方关系只所以能够继续深入发展根源也在于戴高乐主义。如果戴高乐主义不复存在,双方的关系可谓皮这不存,毛之焉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萨科奇怎样向中国示好都无法保证双方关系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索性放弃与萨科奇改善双边关系的可能性,一硬到底。
其次,萨科奇会见达赖的做法严重违反基本的政治伦理。中国曾在萨科奇本人两次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