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歌颂建筑企业的文章或诗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3 10:13:45
主要是土木工程的企业(亦包括铁路建设)

关于城市的界说之一,是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中国现代大都市的形成主要源自两种不同的历史:一些口岸城市如上海、香港、青岛、大连等,在殖民统治或租界时期,主要在外国人的管理下形成的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而内地的历史文化古城,如北京、南京、西安等,主要是在近几十年】 “欧陆风情”不可阻挡地成为最新的流行。当上海含情脉脉地重温其晚近的这一小传统时,各个城市则由娱乐场所大力张扬这一最新时尚。形形色色的“娱乐城”无不装饰着罗马式的柱廊,以及比例失调的西洋裸女雕塑。直接请法国建筑师没计成为最“酷”的豪举。北京王府井的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均出自法国人之手,在建筑风格乃至建筑材料上都十分相似。当你在王府井行走,正如在建国门的街头漫步,经常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时空倒错的感觉。

法国建筑师的最新成就是在北京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

擅长机场设计的法国建筑师安德鲁将它没计成浮在水面之上、银光闪闪的巨大金属半球,被北京人称为“大水泡”。作为北京市最独特的“另类”建筑,它因其后现代风格、建筑功能不甚合理和极其高昂的造价,遭到了科学家、建筑师的强烈抵制。2000年6月,著名科学家何祚庥、吴良镛、周干峙等49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批评该方案存在严重缺陷,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建议中央缓建国家大剧院,并对设计方案展开公开讨论。沈勃、郑孝燮等108名中国建筑专家也联名上书,批评安德鲁的案。一年之后,没有任何说明、解释,国家大剧院悄悄开工。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它横陈在首都的中心和世纪交替的时点上,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一个强烈的象征,宣告着老北京文化的消解、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情感的终结。

另一种疑问是这样的:北京目前并不算很多的文化设施、演出场所得到充分利用了吗?北京究竟能为国家大剧院提供多少高水平的演出?十分巧合的是,广州市拟建的大剧院因其耗资巨大,在务实的人大代表的质询下终告流产。这一提问的价值在于它触及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对城市这个“文化的容器”,归根到底,其中有没有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