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3 21:29:32
急要 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从道德经上是怎么反应出来的 急要 谢谢

无为,不争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处世的做人态度
比如李白等诗人就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英国的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尹志华

老子所著《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中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一大批学者,史称黄老学派。他们将老子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在按老子的道家思想来塑造黄帝的形象。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几乎没有哪个哲学家没有读过《道德经》,没有从《道德经》中受到思想启迪。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诗歌中热情赞扬返归自然、忘情物外的生活。著名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纯朴,不受礼法刑政的桎梏,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

老子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