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早建窟是在哪一年,飞天形象是什么和什么结合的产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01:38:05

前秦建元2年,沙弥乐僔始开窟。
现存最早是北凉时期的175窟。
飞天是中国本土称呼,而且貌似是现代人使用的?主要作用是供养佛(有吹奏的,有散花的,跳舞的= =...)的,应该可称作供养菩萨(不确定,可能包含范围略有不同)但可不一定是乾达婆哦,乾达婆只是乐神之一。
不知大人问的是天上飞的那种还是地上跳舞的...
反正是世俗趣味影响吧,关于舞乐的形象到有书专门论及,好像叫《胡乐新声》什么的,写的不错~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敦煌莫高窟出现了第一个洞窟。飞天形象的出现最初是佛教经典中天龙八部其中的乾达婆,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宫廷中的乐舞妓相融合最后出现了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飞天形象!

敦煌飞天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