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0:10:56
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月”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首先,“可怜”是表示值得怜爱。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形象的描述与新颖的比喻,把残阳落下时江水波光粼粼的动态美景与新月初升时天凉月静的恬静幽境极其生动、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红日西沉,余晖满天,阳光斜照,碧水泛波,顿时一湾江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绿半江赤透。正当诗人完全陶醉于落日的美景之中的时候,时间已不知不觉地过去,太阳收尽了最后的余辉,天气慢慢地凉了下来,一轮新月悄无声息地从东边慢慢升起。看着路边的草上已经凝结起了珍珠般的露水,抬头望着天边一轮弯弯的明净的月亮,诗人于是从内心发出了强烈的感叹:在这恬静的夜晚,真是太可爱(可怜的意思)、太漂亮了这圆圆澄明的露珠和这弯弓般的眉月!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