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靖难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0:35:09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因不满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乱。战争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背景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便大封宗室二十多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驻守北方边境的晋王、燕王和宁王军权更大。

如果太子朱标不是早死的话,即使他将来继位,按照“长兄为父”的传统,诸王应会对他存有敬畏。朱标不幸早死,太孙朱允炆是诸王的后辈,感到难以约制诸王,加上诸王拥有军权,对他构成潜在威胁,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为长孙继位,是为惠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后削去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经过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

由于明太祖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炳文军十三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南军在雄县的据点,又击败了援兵,攻陷鄚州(在今河北任丘)。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坚守不出。黄子澄建议撤换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万人;景隆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齐泰反对李景隆接任,但惠帝不听。景隆上任后败得更惨烈,损失更大。朱棣在此期间突袭宁王所在的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挟持宁王朱权,得其军马(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军力更强。

建文二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大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进至济南,守将盛庸、铁铉坚守,燕军攻城不下。朝廷撤换李景隆,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今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