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白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16:46
话说大唐帝国天宝年间,京都长安东北三百华里,有条自西向东缓缓流淌的小河,自然形成南北两县的分界,南曰奉先,北曰彭衙。奉先即今之蒲城,因唐玄宗之父睿宗葬于此地,故而自玄宗时得名;彭衙即今之白水,夏商时称彭衙邑,战国秦孝公时称白水。这条河就是奔流千年的白水河,它至今清水悠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秋,在长安通往奉先的驿道上,一位骑马而行的中年子,衣着简朴,面目清瘦。可是,一股顽强不屈,孜孜以求的神韵却隐含于眉宇间。他一路征尘,来到奉先县衙,见过杨县令,用毕茶饭,便歇息下来。不觉日光早逝,皓月当空。这一日,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庭院里,月光如水,清风习习,恰是饮酒欢宴之良宵。只见主人摆上美酒佳肴,宾主各各入座。一时间,酒香飘于桌前,谈笑响于耳际,置身此情此景,何人不心醉,哪位不动情?这位自京城而来的中年男子,开怀吟诗一首,题曰《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府》。你道这吟诗之人是哪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盛唐诗人杜甫杜子美。那位杨奉先又为何人?他是杜夫人杨氏的本族,此时做奉先县令,杜甫一家就是奔他而寓居奉先的。还有那位崔明府又是谁呢?他便是出任白水县尉的杜甫的舅舅崔顼。因而这一时期。杜甫常来往于蒲白之间。至今,两县相邻处,仍保留着杜甫当年上马和下马处------“蔡邓(踩镫)”与“甫下”的地名。

这一年夏天,杜甫曾前来白水,拜谒舅父。到了白水,但见风调雨顺,百姓殷富。眼前景象使他意兴盎然,欣喜之中赋诗一首:《白水明府舅宅喜雨》。诗云:“吾舅政如此,故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诗人兴高采烈地夸耀舅父的政绩,也道出了“白水雨偏多”这一多山地区的气候特征。

不幸的是,这年冬天,李唐王朝灾难降临。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唐的东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军15万,横扫中原,占领东都洛阳。翌年(公元 756年)正月,叛贼虎视潼关,关中吃紧。初夏五月,杜甫为避兵乱,举家从蒲城迁到白水,投奔舅舅,一家人就住在舅父为他安排的高斋。期间,他写作了《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诗中陈述了见到舅父时的情形:“客从南县来……白水见舅氏”;赞叹了高斋周围险峻的景象,并由此感喟国家危亡、生灵涂炭的时局。此刻,诗人遥望潼关,心系朝廷,感伤焦虑的心情溢于言表。

六月,叛军攻克潼关,白水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没分!!!!!!!!!!!!!!!!!!!!!!!!!!!!!!!!!!!!!!

什么问题?
有的话我来回答!
分给我,行吗?

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