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是自闭症吗?请专业人士回答,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6:10:29
我孩子5岁了,平时不爱跟幼儿园小朋友玩,(跟爸妈玩时挺正常,挺疯的)说话也不太利落,(只会说简单的话),有时喊他不理你自己玩(听力正常),有时喊一句,他就过来了。注:我老家是河南的,在家里我们都说家乡话,而教孩子时说的是普通话。我们比较忙,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和教孩子东西,
上儿童医院检测,医生说是轻微的自闭症(拍cd和脑电图都正常,然后对着电脑测了几个问题,让孩子认了认几个图片,说了几句话),我几个同事去看了看,都说挺正常的,我也感觉不像自闭症,昨天他跟一个同龄小孩(老乡)玩的挺开心的,又追又打的。
他说话比较语速比较迟缓,(但读书时正常,咬字还比较清晰),说话比较短,说长的比较吃力。没有同龄儿童懂得多,在幼儿园不合群。

孤独症症状表现的差异性
  2009-4-9 9:51:00
  孤独症(自闭症)症状表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的部分我们不再多谈,本文强调差异性的存在。正如天下没有一样的树叶,每个孤独症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
  强调和了解孤独症症状表现差异性的存在,有助于及时打消一部分家长的侥幸心理。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病,尤其是孤独症这种精神疾患。在最初发现、怀疑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的内心深处,甚至希冀得到一个具体的孤独症儿童的标准模型,臆想完全符合这个模型的才是孤独症,不完全符合的就不是。

  其实家长最初想象的标准模型,就是“典型孤独症”,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和交流能力、语言能力、仪式化的刻板行为三个方面本质的缺损。如果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本质的缺损,就称作“典型孤独症”(所谓的“三联症”),大概在十多年前,说起孤独症,一般就指“典型孤独症”。不过,即便是完全符合三联症条件的孩子,他们的表现,仍然还有细节的差异。

  但是在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患儿,未必在三个方面都有明显的缺损(比如未必有刻板的行为),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难以用一个特定的“标签”来命名,所以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这个概念,把孤独症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可以由低到高。可以简单讲,低端的就是“典型孤独症”,高端的就逐渐接近普通人群。引入谱系概念之后,就可以说,所谓的孤独症,只要具备了“三联症”特征的一部分,就没有“是与不是”的概念,更确切的是“在谱系内的缺损程度有多深”。

  了解孤独症症状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意见统一 。孤独症这种精神疾患,治疗或训练时间迁延,经济支出较大,容易引起家庭成员意见分歧。尤其在发现、确诊儿童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之初,家庭内部往往激发不同意见,一般是爷爷奶奶一辈的反对,认为不是病,反对进行治疗或训练;也有的是爸爸妈妈在感情上拒不接受。我们论述了孤独症症状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家庭成员放弃侥幸心理,从而意见达成一致。孤独症问题的社会性很强,首先患童的父母要达成一致,然后一定要做通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思想工作。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会影响到家庭团结,甚至可能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