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苍蝇为什么梳理翅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2:37:36

参考一下这个,都是昆虫:

果蝇的梳理行为是果蝇维持体表洁净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前提,在其梳理行为中,各行为模式发生的频次有所不同。F、R发生频次最高,这是由于前足和后足是果蝇进行梳理的执行器官,保证其本身的清洁是对其他部位进行梳理的基础。但从功能上讲,R和F 只是辅助性的,主要是将沾在足上的碎屑通过相互摩擦除去,头部、口器、腹部才是果蝇梳理的主要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上分布着重要的感觉器官[7],在活动过程中又易于黏附上污物,保持这些感觉器官的清洁,对于果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完成运动、取食、呼吸等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H、T、A的发生频次也比较高。相对来说,果蝇的前翅感觉器官分布少,又不易被污染,因此发生频次也就相对较低。

行为序列是指一种行为从发生到结束,期间一连串按序进行的各种步骤,可称为固定动作模式[12] (fixed action pattern)。对于果蝇的梳理行为而言,前足参与的梳理行为很少与后足参与的梳理行为产生联系,指示不同的梳理行为模式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有序的,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12]。

动物行为一般可分为定型行为(stereotyped behavior)和后天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伊梅尔曼给定型行为下的定义为:排除任何可能学习的机会,动物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第一次完成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行为[12]。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果蝇破蛹而出后,需要4-5min的时间充分舒展前翅,在这期间就可观察到明显的梳理行为,前翅充分舒展后继续观察,15种梳理行为都可观察到。由此可初步推断果蝇的梳理行为是一种定型行为。后续实验结果则进一步证明此推断的正确性:果蝇的梳理行为谱及行为发生频次不存在性别差异;即使果蝇在去翅以后,仍然会做出与正常近似的梳理翅膀的动作,即所谓的“真空行为”[12],而且果蝇在去翅之前与去翅后梳理行为行为序也无显著差异,为一固定行为模式。因此,果蝇的梳理行为是一种定型行为,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由基因编码并通过神经系统进行控制[12]。需指出的是,虽然去翅果蝇行为模式种类虽未改变,但机体的创伤依然对行为的发生频次产生了影响。

行为谱是研究某种动物行为的一个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