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词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17:17:02
最好详细些.谢谢!

宋人咏物词概述
  两宋时期,是词的黄金时代,词从一般的歌伎贿酒的场合渐渐扩展到了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到了后来,几乎到了可以与诗分庭抗礼的地步。咏物也因为这样的变化,逐渐成为词体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方式。咏物词的创作,北宋时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南宋时以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为代表。他们因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学风尚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不同,对咏物词的创作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从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人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丰富和改革,都对词体本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至南宋末年,咏物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按发展顺序,对宋人咏物词作一个大致的概述。
  一、 苏轼以前的咏物词
  词在初起的时候,主要的作用在于酒筵之间的应歌贿酒。所以风尚大多流于抒发男女缠绵情意,题材相应狭窄地集中在男女相思离别上,而且一般是代言体,很少有个人的情感心志贯穿其间。唐五代时候,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诸词人以南唐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的词作,虽风格各有不同,主体的导向却是婉约流美。从此婉约便代表着词的“正统‘的主体风格,后代虽或有变革,如苏轼等人,而词之主导方面却没有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近代以前的批评家们,多推尊婉约为正宗,即或时有持异议者,也并不敢轻视婉约一脉。我们今天看来,婉约不能单指词的一种风格,而应包括词的一种表情达意的作法。它不能限定词的题材的多样化,同时,它也堪称是”词之言长“这一区别于诗的特色的最重要的质素。
  由于早期的词作主要注意到的是爱情和美女,作者的主观感情不必放入其间,所以词从一开始就有着与诗不同的地位。一个文人,在诗里须得忧国忧民,板出极严肃的面孔,而在词里却尽可以放荡不羁,流露他内心中最隐秘而又最不悖于人性常理的东西。他们不必非得托物言志——那些是用于写诗的材料和作法;他们只说眼前事,写当下轻松愉快的感触就行了。所以,词在早期的时候,理性是不受到欢迎的因素,感观的沉溺和情绪的张扬才是文人和歌儿们共同追寻的东西。我们试看一首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品温庭筠的《更漏子》词: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