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2:39:03
注意! 简要! 不要从网上COPY下来

作者:(清)吴敬梓
  一、《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用小说的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八股取士制度下的社会状况,以此说明八股制度是造成官场腐败,社会风气堕落的直接原因。具体到作品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或讽刺,或赞扬,来表明这种主题的。1、对功名富贵的追求,耗尽了大多数士子一生的精力,使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是非道德观念,知识贫乏,精神上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考取八股前的士子们)
  2、展现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考取八股后的士子们)
  3、还描写了一些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八股考试彻底无望者)
  4、讽刺了士子以外的普通人,说明功名富贵不仅腐蚀了士子们,也对士子以外的广泛社会散布着恶劣的影响。5、作者倾心于两种人:一种是以杜少卿为代表的轻视功名富贵,襟怀淡薄,讲究品德、学问者;一种是以篇末“四大奇人”为代表的靠自己的劳动来生存的儒林之外的人。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结构特色:
  一)讽刺手法:1、“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的“史笔”法。2、鲁迅先生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具体应用的方法有:2)把一个人物前后相反的语言和行为相对照,使读者看清其真面目。3)描写某个人由于认识上或品质上存在着缺陷,对自己的真实处境很不了解,盲目地去干一些对自己无益甚至有害的事。他的行动越积极越认真,讽刺效果就越强烈。4)让反面人物一本正经地讲假话或讲大话,但轻轻一笔点出漏洞,或者突出其最荒谬之处,使读者很容易看穿,不觉会心而笑。5)让反面人物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或者陷入困境,当场出丑。等。二)结构特点:1、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
  2、书中每个相对独立的段落,既不同于《水浒传》中较长的人物传记,也不同于《西游记》中那种展示事件全过程的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或爆发点,经过作者的精雕细刻,很容易显出人物的思想性格。3、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之间,虽然缺乏紧密的联系,但也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起来的,作者是在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对所有的人物和故事做了安排。

作者是吴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