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晁错,汉景帝为什么要杀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1:41:34

一、在吴楚联军打得激烈使得梁王的防线摇摇欲坠,燕齐不稳,赵国勾引北方匈奴随时进关,此时杀晁错可以缓解内部和外部矛盾。
二、杀晁错是为了保留晁错的改革成果。
晁错是汉景帝时期法家在朝中的代表人物,文官出生,潜邸跟脚,法家弟子。这三点在满朝勋贵出将入相信奉黄老之道的汉初简直就是个奇葩。晁错的上位代表了文官政治的抬头和军功爵制的败亡。各位列侯关内侯怎能束手待毙。

  晁错(音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死于公元前154年)也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

  一错在了他太聪明。谁让他年轻时好学上进误入了官门;谁让他写出了名篇《言太子知术数疏》,受到了文帝的赞赏;谁让他多才善辩,又得到太子的宠爱。这都是他聪明智慧惹的祸。若不是这些,做个普通官吏可颐养天年,甚至做个平头百姓还可有个善终。更可悲的是到了文帝时又重用了你,你便首当其冲地成了出头鸟,成了阵前先锋。哪知文帝胆怯得让人心寒,国内一乱就让你当了替罪羊,这愿谁呢?还是后人苏轼看得远、说得透:“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二错在了晁错选错了行。常言道: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干什么不好,你偏干了个御史大夫,到处搜集不利团结的证据,今天参奏这个,明天弹劾那个,那得罪的人还了得?就是平时谨小慎微地做事,还不免得罪个人呢,何况以此为职业的呢。当然,若干这一行能够左右逢缘,上下两头都照顾到,或许能捞到许多好处,那时另外一回事。但你却一头撞到南墙上,不知转弯,犯了众怒,连叛军也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于是在需要做出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