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香港本土意识的涵义与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1:43:02

本土意识‧本土文化

--追源溯始,本土文化意识早於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始在香港扎根,也在不同文学类型中成为焦点,洛枫(陈少虹)与罗贵祥便分别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现代诗作出分析。 --追源溯始,本土文化意识早于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始在香港扎根,也在不同文学类型中成为焦点,洛枫(陈少虹)与罗贵祥便分别就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现代诗作出分析。 洛枫认为都市化的过程是殖民历史对本土文化发展的一次重大影响,反映於诗歌之中,也就出现了以反殖民思潮,对民族、国家、前途有所反省,抨击现实生活及社会制度的作品。洛枫认为都市化的过程是殖民历史对本土文化发展的一次重大影响,反映于诗歌之中,也就出现了以反殖民思潮,对民族、国家、前途有所反省,抨击现实生活及社会制度的作品。 因此有理由相信,诗歌作品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唇亡齿寒,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或多或少也能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及自省。因此有理由相信,诗歌作品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唇亡齿寒,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或多或少也能了解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及自省。

--如王无邪的诗,可以体验五十年代知识份子的两难局面: 他们一方面既不愿意认同实体的「中国」,即自四九年以后管治大陆的共党政权,一方面又在流落异地的生涯裏不断回忆中国文化种种优美的质素,形成对一种「抽象中国」的追思,加上香港殖民地的处境无法使他们获得生活或精神上的慰藉,最终便导致一种无根、无所归向、无选择的浮游状态。 --如王无邪的诗,可以体验五十年代知识份子的两难局面: 他们一方面既不愿意认同实体的「中国」,即自四九年以后管治大陆的共党政权,一方面又在流落异地的生涯里不断回忆中国文化种种优美的质素,形成对一种「抽象中国」的追思,加上香港殖民地的处境无法使他们获得生活或精神上的慰藉,最终便导致一种无根、无所归向、无选择的浮游状态。 (洛枫:〈香港现代诗的殖民地主义与本土意识〉,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1995),页269-290,页277-278。) (洛枫:〈香港现代诗的殖民地主义与本土意识〉,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1995),页269-290,页277-278。)

-- 洛枫对知识份子的阅读,明显是洞悉了当时大量逃难南下的文人心态,他们并非在香港土生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