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个话题作文题目的疑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8:07:15
第一个题目是咫尺天涯与天涯咫尺.这个举什么相关的例子比较好?第二个是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这又该举什么例子?第三个是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这个我想知道分别有什么代表性人物!这三个最好都说说,尤其第三个,急求!

按你的关键和重视程度,咱反着说。
一、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指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够强大的时候,把自己的力量暂时隐藏起来,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目的在于保存实力,保护自己。而锋芒毕露,是指把才华和锋芒全部显露出来,起到威胁和震慑对方的作用。这两个成语代表了两种策略,要根据彼时彼地的情况来确定,不能简单判断哪种策略更好。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战将,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都是著名军事理论家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庞涓升为魏国大元帅,侍才傲物,妒贤嫉能,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锋芒毕露,树敌很多,尤其是,他知道昔日同窗好友孙膑的才能远高于自己,担心夺了自己的大元帅职位,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砍掉了孙膑的膝盖,派人把孙膑控制了起来。而孙膑面临不利的形势,韬光养晦,隐真示假,装疯卖傻,整日蓬头垢面,甚至连猪食都吃,使庞涓误以为孙膑真的疯了,放松了警惕,趁其不备,在墨子的帮助下,孙膑逃出了魏国,被齐国封为国师,协助齐国大将田忌围魏救赵。当庞涓率部队追赶齐军时,孙膑又进一步玩起了“韬光养晦”的策略,让齐军撤退,并一路丢下杂物,边撤边减灶。庞涓以为齐军溃不成军,命令部队盲目追赶,终于中了埋伏,被孙膑带领的部队乱箭射死。
毛泽东、邓小平,对这种策略都能够运用自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军到达陕北后,力量得到了很大削弱,恰好日寇对中国全面开战,毛主席、党中央很快与国民党、蒋介石达成了全面抗日的协议,韬当养晦,休养生息,开展敌后抗日,使八路军迅速壮大,在延安进行大生产运动,缓解了后勤供给问题,为革命最终胜利积蓄了力量。而在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国民党部队包围党中央临时驻地西柏坡的严峻态势,毛泽东亲自拟电说我军做好了粉碎国民党部队偷袭的一切准备,吓得拥有绝对优势力量的国民党军队仓促撤军。既是一场现代版的“空城计”,也是“锋芒毕露”策略的天才运用。
邓小平在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你都知道。
需要说明的是,韬光养悔绝不是消极回避、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强势敌人的一种积极谋略,目的在于保存自己,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当前,我国就沿用邓小平设计的“韬光养晦”策略,不挑头,积极发展自己,有所不为有所为。
二、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一种理性判断,指人们研究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