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时候对佛经常有我的理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3 23:04:41
修行的时候对佛经常有我的理解,而过后发现往往佛所说和自己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记得佛曾告诫说 未曾证得阿罗汉前 勿信己心

不靠自己理解、靠谁呢?就算明天发现昨天错了、那还是靠明天的理解覆盖了昨天的理解啊。

不要轻易下结论,但有疑问则不可放弃思考!

不要执著自己的理解,也不要执著佛所说的,一切都只做参考。

佛经是“隐覆说义”,经典都以文字为载体,除了音译,古字以外,大都可以看懂。但是,隐覆了“密义”。为什么会这样呢?《大乘密严经》说:“空性随应说 不演于非处 若演于非处 甘露即为毒 ”
这是说,“空性”这个佛法中的“密义”,不能在“非处”演说;只能在已经开悟之后的菩萨中,或者在虽然未悟,却因善根成熟而将悟的凡夫中演说。若是对普通凡夫演说,就可能因不信,不能承担等原因而诽谤佛法;这样就如“揠苗助长”一样,使其立刻成为“断善根人”,断掉的不是性命,而是“慧命”;此类人,往往坠于地狱无量劫,再得闻法修行,已是不可思议的久远劫之后了。
古来悟后祖师,宁可断绝法脉,也不为人明示;故有“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之说,一者谨尊佛之告诫;二者也因悟后能“如实观”,知道“明说密义”之害。(当然,必须是悟者方能做到“明说密义”)

佛初转~~时,为声闻说“阿含诸经”,这一类经典;可以在意识思维的层面上理解(当然,其中也含有“密义”)。二转~~时,为大乘种姓的佛子以及悟后菩萨说“般若诸经”,这一类经典,凡夫只能“受熏”,不能真实懂得其中深意;因为说的是“空性”的种种体性。三转~~时,为悟后菩萨及初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说“唯识诸经”,这一类经典,说的是悟后修学“一切种智”,直至成佛的法门,往往“曲高和寡”,流传面不广,读之更是“不知所云”。
阿含经,凡夫及小乘阿罗汉能不同程度的学会;般若经,阿罗汉不能测度,何况凡夫?唯识经,初悟菩萨也觉艰深晦涩,何况凡夫?

那么,凡夫就不“深入经藏”了吗?不是的!凡夫在这个方面,应当“熏习”,大乘的义理会种于藏识之中,因此“如来藏”永不断灭之故,阅读大乘经典的功德不会唐捐其功,和一切“业因”一样,在或远或近之未来际;必将成熟,开花结果。 (善根成熟,除了熏习之外,积善悔罪,调柔心性也是资粮,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故说“门外修六度”。以末学多年所见,若不具资粮而欲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