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材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8:33:06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六国论》

问:苏洵“论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怎么了?

希望不是灌水拿分的……

作者从六国破亡的历史教训,讽喻当时朝廷割地求和的举措。是借古讽今吧。
假如现今的朝廷再像六国那样,重蹈其灭亡的覆辙,那么比六国还不如
材料一就是作者当时论史的背景。
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哈哈。 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①古人之奥区②,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郑板桥从小跟着爸爸学习,并没有其他人来教他的。小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后来稍稍大了一些,虽然长高了,但相貌平平,没有人认为他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这个小孩子读书可是刻苦啊,勤奋啊,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由近至远,慢慢地就能读到古人的深奥境界中去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却从不放弃的。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其实并不是善于记忆啦,而是善于诵读。郑板桥每读一本书,总要来上好多遍的。无论是在船上、马上、床上,有时是抓着筷子吃饭时,有时面对着人却并没有专著听其言语,都是在默默诵读啊。哪里有书是记不住的呢?

用户名

苏洵之论,不过以古况今,指出北宋对外政策的失误。自宋太宗高梁河之败,遂以北伐为难。后以澶渊之盟,遂决岁币奉契丹之策。虽换得百年边境安宁,然终积弱至靖康之难。
不巧终被老泉言中,苏氏岂非贤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