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几个电力名词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4:54:05
电压损耗、元件(网络)参数、挡距

电压损耗-定义
所谓“电压损耗”,就是指输电线路首端和末端电压的绝对值之差。
例如,当首端电压为115kV,末端电压为110kV时,电压损耗为5kV。
电子元件
电子电路中具有某种独立功能的单元。这种单元不能从总体上进一步分割,否则就会失去其使用特性。电子元件是构成电子设备的基本单元,通常可以分为有源元件和无源元件两类。前者包括真空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后者包括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电感器、敏感元件、接插元件、电信电缆、压电器件和铁氧体器件等。元件和器件二词常常混用,并无明确的界限。但习惯上称有源元件为器件,如真空电子器件、固态电子器件等;称无源元件为元件,如阻容元件、敏感元件、机电元件等。然而,无源元件中也有称器件的,如压电器件、铁氧体器件等。
简史 电子学的诞生迟于电工学,所以许多电子元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学出现以前。例如,最早的电容器是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创制的储能容器——莱顿瓶。实芯合成电阻器1885年首创于英国。M.法拉第在1831年利用电感线圈确定了电磁感应定律,并进行了变压器实验。1879年出现了第一个微特电机(即自整角机)并获得专利。1906年三极电子管诞生后,电子学的发展加快,遂出现了第一代电子元件。第一代电子元件的特征是工作电压高、功耗大、体积大。
后来,电子管和电子元件逐步趋向小型化,出现了微型电子管和小型元件,约在1943年产生了使用微型电子管的原型混合电路。
1948年出现半导体晶体管以后,电子电路的工作电压大大降低,耗散功率显著减小,从而产生了第二代电子元件。其特征是体积明显缩小,称超小型元件;另外,工作电压低、功率耗散小,并提出了可靠性的要求。
到50年代初期,电子设备日趋复杂,所用的电子元件、器件数量猛烈增加。例如,一台电子计算机所用的阻容元件和半导体器件等的数量可达到十万只以上。因此,对电子元件、器件进一步小型化的要求更加强烈,这样就研制出多种微型电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微模组件和多种膜式电路,如厚膜和薄膜混合集成电路。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固体电路的构思,1958年研制出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从此,电子学跨入了微电子学的时期。与此相应产生了第三代电子元件——微小型元件,特征是微小型化(包括平面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