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同的句子的修辞造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1:31:37
总共是七句话
造七种结构形式的句子
1主动句
2被动句
3常式句
4变式句
5借喻
6暗喻
7明喻
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我要的是造句,不是解释!

1、机敏的武松把凶猛的老虎打死了。
2、凶猛的老虎被机敏的武松打死了。
3、机敏的武松打死了凶猛的老虎。
4、变式:
(1)双重否定:机敏的武松不可能没有打死老虎。
(2)反问:机敏的武松怎么没有打死凶猛的老虎呢?
(3)设问:机敏的武松打死了凶猛的老虎吗?答案是肯定的。
5、(1)“芦柴棒”(喻指瘦骨如柴的人)步履蹒跚地向前进去。(2)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借“燃萁煮豆”喻指曹丕残杀胞弟曹植)。
6、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