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层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1:08:06
夹心层对我们社会,有什麼影响?

这是我找到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平时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会凸显,“夹心层”的急速扩大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最早认识“夹心层”,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香港。连续数年,香港股市、楼市暴跌,股指、楼价比最高峰的1997年下跌三分之二以上;受外部需求锐减的拖累,各业均陷萧条,裁员、减薪、倒闭风潮一波紧接一波,失业率直线攀升至近9%。虽然香港各阶层都受到影响,但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大的,是中间层。处于顶端的富豪阶层,家族财富虽然大幅缩水,但日常消费不会降低;本来就生活在底层的贫困户,有相对丰厚的“综援金”(社会救济,人均2500元左右)保障,一般也衣食无忧。中间层就不同了,在危机的巨浪冲击之下,发生急剧分化,其中相当一部分被打入破产行列或被推到濒临破产的危境,连日常生计也难以维持。在最严重的时段,因房价跌落而沦为“负资产”的户数竟超过10万;连连减薪致使人均收入低于“综援金”标准的新贫民户也大大增加。外出辛苦工作,不如在家领救济,成为一时的怪现象。而2003年香港“七一”大游行的主力,就是这个处境最惨、怨气最大的“夹心层”。

  眼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化,内地城乡也出现了“夹心层”急速膨胀的趋势,值得密切关注。毕业却不能马上就业的大学生,失业返乡而又无地可耕无业可就的农民工,无疑是涌入“夹心层”的新力量。对于这个两三千万的流动大军,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办法,全力给予帮助。而身边的实际,使笔者觉得还有两类新“夹心层”也不容忽视。一个是城市里的部分老知识分子退休群体。他们大都50年代初参加工作,如今均已80来岁,由于退休时间早、单位效益差、社保水平低、医疗费超高以及单位领导素质等各种因素,他们沦为新的贫民。青壮年时,他们不仅是共和国建设的中坚,而且靠工资赡养全家老小,但现在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连自己一个人的体面生活都维持不了(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相当一个城市保姆的收入)。经济危机使他们更加困难。改革开放后实际生活水平降低的现实,使他们心理严重失衡,不仅影响本人身心健康,而且聚到一起就发怨气,也深深感染着“周围环境”,而且能量很大。

  另一个是农村的“夹心层”。一位西北农妇家的情况,就很典型。按说村子不算偏远,就在火车道边,离某中等城市也只20分钟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