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时候,黔东南的农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8:36:15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贵州,黔东南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区(1928年这个时期比这还掺),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为贫下中农的20倍以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向农民进行剥削。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对农民的剥削也极其严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侗族地区实行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应该是你要的重点),利用一些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保长,为虎作伥,并以“连保连坐”的方式对劳动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使贵州,黔东南人民陷于无限痛苦的深渊。

就算你现在去,也能体会出来的...

1928年,黔东南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黔东南发生特大旱、虫灾害,三穗、天柱、锦屏、黎平、镇远、岑巩、榕江等县大旱,小季无收,禾苗枯槁,1926年闹大饥荒。各地政府便组织力量到川、湘等地收购籼稻良种,贷给农民种植。1927年,为避免和防止田赋定额上升过快过大引发民变,又制订《限制田赋附加办法八条》,对保持农业经济和赋税收入稳步增长起到积极作用。1928 年境内各地籼稻播种面积首次突破50% ,当年农民的生活受1925年灾害的影响,还在闹饥荒,秋收后粮食稍有保障。

就当时情况老人们提过。苦。为躲避战乱还有进来的有钱人家。靠天吃饭。由于天旱无收。生活物资缺乏。有些人走了出去。发财了。回来有卖房卖地。加大了差距矛盾的发生。我家听说就是因地不买
给大户而受挤压。最后搬家了。那时也有靠技术吃饭的。你有心搜集历史。得问问老人们。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没文字记载,古老的文化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