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中间的连接语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5:00:51
请帮忙写一下在两首诗之间做连接的语句。
诗词:李清照《醉花阴》
李白《将进酒》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求:用上优美的语言,想办法写出以上诗词的连接语,由于不知道诗词的具体排列顺序,所以请把每一种排列的连接语都写上。拜托各位了,请尽快答复,本人急用!!!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知道了这个基本原理,我们便对这现象失去了探究的兴趣。那么,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人是如何认识声音现象的?是不是显得特别愚昧或者幼稚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这问题问得的确有些幼稚,不客气地说,是有些傻。如果琴放在琴盒里就能自动演奏,如果演奏者的指头能传出琴音,那可以想象的场景必然是:人们一定会怀着一比恐惧而奔走相告:出鬼了!然后远远地聚拢来,希望一探究竟。所以,现在的三岁小孩也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苏东坡这样一个才子竟然就这么问了,就应该有常人所未能理解的深意吧。
其实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韦应物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不过他用的是石头和水的例子:“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听嘉陵江声》)水和石头,本性都是安静的,互相不接触的时候,寂静无声;但如果碰在一起,那飞瀑流泉撞击石头的声音,却是如炸雷一般震响在空山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实质上和苏轼的疑问一样,都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
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那么琴声从何产生?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琴弦、琴师的指头彼此配合,才能弹奏出琴音。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楞严经》卷四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它用这一比喻说明了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世间万物,必须是因缘和合,方能生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佛家的观点看,它又启发人们开悟:学习佛法需要自心清净与师家指点的因缘和合,二者如琴弦与指头一样,缺一不可。由此看来,这是一首颇为别致的以琴喻佛诗。
如果从音乐演奏的角度看,这首诗又可作另一种理解。美妙的琴声既不来自琴本身,也不来自拨弄琴弦的手指,这就是说,琴声之美不是源于客体,也不是源于主体的生理器官。那么,来自何处?其隐含的答案则是,源于主体(弹琴者)的心灵。琴声的旋律不过是弹奏者内心世界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