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中和老师或同学之间发生的愉快,伤心或尴尬的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12:40:06

这是我的教学随笔,感觉有你需要的
如 此 “置 换”
九月十二日,我在五年四班上科学课,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在同学们猜想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光照、空气、土壤、合适的温度等条件后,是小组活动,各小组在刚才提出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我在参加了一个小组的讨论以后,随意的(其实我蓄谋已久)问了一下孙立志,你们组选择哪个条件设计实验呢?当时他正在玩一个饮料瓶,显然这问题很出乎他的预料(他大概准备挨批评了),慌忙回答:“我们想研究种子萌发是不是需要土。”我说:“好,那就设计怎样用实验证明吧,大家继续。”我没有参加这个组的讨论,因为我知道,这之前他们还没开始。
孙立志对我来说是全年级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智力毋庸质疑,但却不受纪律约束。他曾经在上课时把桌堂板当鼓擂;用紫外线的小手电满教室照;用刺水枪往同学身上喷水;至于往同学身上扔纸团、粘纸条、拽头发更是常事。我在假期学习《校本研修面对面》是,总是联想到孙立志。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同学经常上课搞恶作剧,最后谜底揭晓了,原来他是为了吸引老师注意他。我当时就想到了孙立志,他是不是这个目的呢?我决定不等他吸引,就去注意他。开学第一节课,我发现他很安静,我几次注意他都没有说话的意思。下课我主动找到他,问他为什么没举手发言(其实就是没乱说话扰乱课堂),想鼓励他进步了,遵守纪律了。回答很让我扫兴:“我嗓子哑了。”我只好对他表示一下关心。这次我也是试图在他影响别人(吸引我)之前,主动关注他,努力把他的注意力转变到学习上来。当时我人从孙立志旁边走了,心思却注意到他不再“折磨”瓶子了,我对这个效果还满意。
很快,孙立志就下座找到转到另一行的我,对我说:“老师,我们组不想研究土了”。我问:“为什么不研究了?”他说:“我知道,生绿豆芽、黄豆芽都不用土,没有土种子也能发芽,这个条件不用研究了。”说的多么有理有据!我喜出望外,毫不掩饰兴奋地表扬了他,并让他把这个发现告诉全班同学,以此说明不是全部猜想都要做实验才能证明,用生活中的事实证明也是科学方法。接着鼓励他们小组继续选择其他条件设计实验,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与同学讨论去了。
这件事给我感受是:像孙立志这样精力充沛的所谓“淘气”同学,他总得不停的做事,并且不肯默默无闻,我们做教师的要主动关注他,给他比别人多任务,让他尝到成功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