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一年级教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0:55:06
因本人需要写教案,求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一年级教材,需要课本的一些内容、题目及相关教案!!!!谢谢!!!
要有初中几年级第几册哪课的文章,谢谢!!!!

对《岳阳楼记》一处注释的思考
徐长清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我们先来看各词典对“得无”的解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得无,亦作“得毋”、“得微”。犹言莫非,岂不是。《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得无也作得毋、得亡、得微。相当于“莫不是”、“该不会”。《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得无,副词,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莫非”、“该不会”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
书馆2003年版):得无——①莫不是,该不会。亦作“得毋”、“得亡”。②能无,能不。
其他词典的解释也是大同小异。由此我们归纳起来“得无”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推测的语气,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例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能不、岂不、怎能不。例如:①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②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张九龄《感遇》)
张志公先生说:“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可见,“得无”作何理解要视
其具体语言环境而定,那么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哪一种解释更贴切、更准确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陈述的对象是“迁客骚人”,作者范仲淹不是当事者,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从“迁客骚人”的处境及思想境界揣测他们看了自然景物后的心情.不会不留有余地。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用反问来加强语气,那样太绝对化。我们从下文范仲淹行文的风格及语气也可以看出他不会如此:如:“予尝求古仁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