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2:23:21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赏析
谁帮帮我?先谢了!!!!

【定风波 苏 轼】
  原文: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草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