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有关指南针的电磁学物理题,答对有追加分,截至今晚12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1:24:49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最初形式为“司南”,其改进型为“指南鱼”,北宋初年(1044 年)的《武经总要》所记载的制造及使用方法如下:
“鱼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注:钳)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注:北方),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南午(注:南方)也。”
该制造方法包括三项技术要点,如加热到通红(应高于居里温度)、按特定朝向(尾部朝北)摆放和淬火,请说明其符合什么科学原理?

请务必详细说明,谢谢

加热到通红,使分子热运动加剧,根据安培分子流假说,金属内(中性)是大量无规则的分子流,加热后,自由运动加剧,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分子的“磁针”被“磁化”而趋于一致,所以整体表现出磁性。现实生活中,象轮船制造时,由于船体是铁是,长时间不动,加下各种制作工艺的作用(高温、敲打),船身会被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磁性,所以出海前船上的指南针要修正。

不知道实际道理,大致是,融化状态时候,南北极的电磁力影响,造成铁的内部形态和电磁力保持一致,冷却后保持不变,就好了

我觉得关键还有一个,就是薄贴片才行

候通赤,内能增加,分子的热运动加速,用钳子取出,把尾对准北,此时因热而使物体带有磁性,发生了磁化,立即放入水盆中,进行了淬火,使原来的磁性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