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郑选波,求谐音英文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5:16:28

去年夏天,去美国西海岸看望一位八十多岁的美国老朋友,他见到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让我看他正在写的回忆录中关于我的那一段。那是十年前的北京,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第一次见到他时说:“你好,请叫我杰克”。这个老人愣了一下,很疑惑地说:“你好好的中文名字干什么不用呢?”十年后,老人指着屏幕告诉我,这段故事是他在中国旅行中记忆最深的,我则很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那是小时候不懂事。

  也许很多人认为,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互相交换。外国人取个中文名,我们就欢呼雀跃中国文化的伟大胜利。我们也取个英文名字,在出外旅行或是与外国友人交往的时候秀一下,似乎人家也会很受用。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名字不只是一个代号,更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尊重他人的名字,更要尊重自己的名字,正是一个人所代表的文明是否自信的表现。

  在海外旅行,经常遇见来自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朋友,有些非洲、东欧的旅行者的名字很长,发音也很难。每次入住新旅馆时,新认识的朋友们总要互相认真地重复几遍对方的名字,以确认读音正确。有时,大家一同学习一个名字的发音,气氛有趣而热烈。似乎只有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游人,会经常在介绍完自己的中文名之后再补上一句:你可以叫我的英文名……

  或许中文名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念,但这恰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要别人努力念出自己的名字,既不是为难他们,更不是不尊重。在这个民族趋同的时代,人们守住自己本土文化的最后一关,也许就是他们不容易念清楚的名字了。只有当互相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欣喜地发觉,原来我们是那样的不同。

  如果非要取英文名,那么也请至少学习一下最基本的西方文化常识,免得贻笑大方。有一次去华盛顿旅行,同住青年旅馆的有一个中国女孩,时尚而开放。晚上,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去酒吧玩,她近乎喝醉,疯狂不已,周围的美国佬看得目瞪口呆。有一个美国人问我:不是说你们中国姑娘都挺腼腆吗?我说:也有的姑娘很西方化,比较外向和开放。那个美国人更为不解地问道:那她为什么叫 “特里莎”?

  特里莎修女是二十世纪一位著名的虔诚天主教徒和人道主义领袖。她一生都致力于消除世界上的贫穷、疾病和落后,在宗教界与非宗教界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并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